(通讯员:张中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7月13日,由皇冠体育官网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匠心筑梦”暑期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徐伟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恩施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感受恩施民间传统文化,探寻非遗背后的精神传承。
传统与现代结合,手工与机械并存
7月14日抵达恩施后,调研团首先前往西兰卡普创意基地“布衣织绣”工厂进行参观学习。西兰卡普工艺传承人田若兰女士引领大家参观工厂并为大家热情讲解了西兰卡普的历史由来及发展现状。“西兰卡普”是一句土家语,意为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工艺,其被评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在对田若兰女士的采访中,她指出现今工艺品设计仍旧困难重重,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将其影响面进一步扩大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此问题,徐老师和田女士讨论了西兰卡普的元素的利用,以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上的运用为例,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方式办法。如建设西兰卡普村,打造土家文化基地,让品牌年轻化、大众化。
依山傍水来建成,倾听林涛与水声
吊脚楼是土家人的建筑艺术瑰宝,建筑精美富有特色,吊脚楼通常依山而建,主要以木质材为主,是土家族地区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7月15号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咸丰万家湾拜访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大师。
万大师向队员们讲解了吊脚楼框架结构和建造成因如成本低、通风强、美观大方等。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向万大师请教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万大师指出吊脚楼建造的核心价值与精髓就是以德为先、以艺为本。这不仅仅是万大师秉承的人生态度,更是一代代匠人的品质追求。万大师十分热情的与同学们分享了其写下的诗集,小小方本上浓缩着吊脚楼技艺的精华,字里行间中透漏着大师的非凡文采。采访过后,实践团随万大师参观了其制作模型的场地以及万大师的著作、图纸、吊脚楼模型和珍藏于箱中数不胜数的获奖证书。参观之余,实践团成员利用无人机、激光测距仪等仪器对附近的一栋吊脚楼尺寸进行测量并绘制草图,为后期的模型搭建做好数据准备工作。
在万先生的推荐下,实践团前往蒋家花园及王母洞进行参观学习。虽时隔百余年,蒋家花园这座被称为鄂西地区最大的标准对称性吊脚楼花园建筑,在穿越历史的长河后仍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显赫和威仪。建筑整体大气恢弘,既有北方汉子的粗犷线条,细节处又透露出土家妹子的温婉、秀美。团队利用无人机对传统村落全貌进行了观测,并对吊脚楼建造细节进行记录。
而后实践团来到了咸丰当地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该民居建于王母洞对面半山腰处。所处地形为一槽形谷地,两边青山对峙,林木葱茏。目前现存6个独立而相连的土家吊脚楼院落,系清乾隆年间,蒋氏家族不断开山造地、伐木建造而成。在与居民的交流中队员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现有吊脚楼修缮与保护的实际情况。虽然大部分吊脚楼都已无人居住,部分并已被拆除,但仍旧不难看出其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
文化走进生活,传统仍需发展
咸丰民族博物馆是咸丰县目前最大的民族文化公益设施项目,总建筑面积1866平方米,馆藏可移动文物1300余件,全馆分“历史展厅”与“民俗展厅”两个部分。“历史展厅”主要展现唐崖土司城址的建筑规模、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等,使用了大量唐崖城址出土文物,还原土司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民俗展厅”通过吊脚楼、傩戏道具、西兰卡普等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用具反映土家儿女真实的生活写照。在参观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们对吊脚楼及西兰卡普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有了更多思考。
通过为期三天的实地参观与交流,匠心筑梦实践团圆满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务。队员们感觉收获满满,获益良多,既对古老的西兰卡普艺术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恩施非遗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对以艺徳为首的万桃元,视传统为经典的田若兰两位传统工艺大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大家纷纷表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印证过去,见证未来的文化瑰宝,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扎根华夏沃土,发扬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贡献青春力量。